MTK 2018芯片天梯排行详析:高效性能与持久稳定的终极对比
- 问答
- 2025-11-07 07:08:50
- 6
在2018年的手机芯片市场,高通骁龙系列无疑是聚光灯下的主角,但联发科(MTK)也在积极布局,试图通过不同的产品策略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,回顾那一年,MTK的芯片阵容虽然没有像骁龙845那样的顶级旗舰,但在中端和主流市场,其产品线展现了独特的“高效能”与“持久稳定”的平衡之道,根据当年各大科技媒体的评测和用户反馈,如“安兔兔评测”、“Geekbench”跑分数据以及“太平洋电脑网”、“中关村在线”等进行的横向对比,我们可以对MTK 2018年的主力芯片进行一次清晰的梳理。

站在当年MTK阵营性能顶点的,是Helio P60和其后稍作升级的Helio P70,这款芯片是联发科在2018年打出的最重要的一张牌,它首次采用了台积电12nm FinFET制程工艺,这是一个关键点,相比前代产品使用的工艺,12nm在能效上有了显著提升,这意味着在提供相近性能时,芯片的发热和功耗都得到了更好的控制,P60的核心架构是四大核加四小核的设计,即4个ARM Cortex-A73大核心和4个Cortex-A53小核心,并集成了专门用于AI计算的APU。

根据“手机中国”在2018年对多款搭载P60机型(如OPPO R15等)的评测,P60的性能表现可以媲美高通上一代的旗舰骁龙660,甚至在多核性能和AI应用上略有优势,它的强项不在于极限性能的跑分,而在于日常使用中的均衡表现,玩主流游戏如《王者荣耀》能够流畅运行,而在日常的社交、视频、多任务切换中,其功耗和发热控制得相当出色,带来了良好的续航体验,P60被誉为一代“神U”,其成功关键在于“持久稳定”下的“高效能”,而不是追求极致的性能峰值,随后推出的P70可以看作是P60的官方超频版,CPU和GPU频率略有提升,性能有小幅增长,但整体定位和特性保持一致。
在P60/P70之下,是定位更为入门的Helio P22和A22系列,这两款芯片同样采用了台积电12nm工艺,这是它们最大的亮点之一,P22采用了八核A53架构,而A22是四核A53,根据“IT之家”当年的入门机评测,P22的性能足以流畅应对微信、淘宝、短视频等日常应用,其最大的优势依然是能效,由于工艺先进且核心架构不追求高性能,这些芯片在入门级手机上能带来非常优秀的续航表现,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明显发热,对于预算有限、不玩大型游戏的用户来说,搭载P22或A22的手机提供了“足够用”且“很省心”的体验,完美诠释了“持久稳定”优先于“高效性能”的产品思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联发科在2018年还尝试冲击高端市场,推出了Helio X30,但这颗芯片的命运颇为坎坷,它虽然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10nm工艺和创新的十核三丛集架构,但根据“AnandTech”的深入技术分析,其架构调度复杂,加上发布时机较晚,当时高通骁龙835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导致X30的市场接受度极低,仅有少数机型搭载,在实际表现上,X30的峰值性能虽然理论上不弱,但其能效和兼容性并未达到预期,未能撼动高通在高端市场的地位,在2018年的MTK天梯榜上,X30更像是一个“悲情英雄”,空有高端之名,但实际影响力和市场表现远不如P60系列。
综合来看,2018年的联发科芯片天梯排行非常清晰:Helio P60/P70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,位于性能榜首,它们成功地在“高效性能”和“持久稳定”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,成为众多中端手机的优选,而Helio P22/A22则牢牢守住入门市场,以极致的“持久稳定”和低功耗作为核心竞争力,至于Helio X30,则是一次不成功的高端尝试,如果问2018年MTK芯片的终极对比是什么,答案就是:联发科放弃了与高通在顶级性能上的正面厮杀,转而深耕中端和入门市场,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和均衡的架构设计,将“持久稳定”的续航和温控体验作为其最大的竞争优势,从而赢得了特定用户群体的认可,这种策略也为日后联发科凭借天玑系列东山再起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
本文由坚永康于2025-11-07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fengyu.xlisi.cn/wenda/73538.html
